让农业在浓浓乡土气中增添别样的“优雅”,让工业在产能过剩中打开个性消费的“蓝海”, 让服务业在同质化竞争中抓到出奇制胜的“王牌”— 开封推出全国首份“文化+”行动计划 到2020年,开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左右,文化企业数不低于2000家 记者魏东柱 董帅奇报道 农业遇上“文化+”,在浓浓乡土气中,多了一份别样的“优雅”;工业遇上“文化+”,在产能相对过剩的当下,打开了个性化消费的“蓝海”;服务业遇上“文化+”,在日益突出的同质化竞争中,抓到了出奇制胜的“王牌”。10月8日,随着全国首份“文化+”行动计划在开封正式对外公布,标志着这座文气氤氲的千年古都,正加速把“文化+”打造成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这份雄心勃勃的《中共开封市委 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文化+”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包括“文化+旅游”“文化+城建”“文化+会展”“文化+工艺设计”“文化+餐饮”“文化+健康养生”“文化+体育”“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市场”10个专项行动,几乎涉及开封经济社会发展每一个领域。市委书记吉炳伟说:“实施‘文化+’,就是让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融合,用文化推动开封发展全面升级。”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认为,《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将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上了新的战略高度,而开封推出“文化+”行动计划,正顺应了这种融合发展趋势。 开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文化+”理念,实施“文化+”行动计划,是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水到渠成的选择。从资源禀赋看,开封作为宋文化发源地,境内历史遗存众多,高层次文化人才荟萃;从产业基础看,开封文化产业投资、文化企业数量近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全省领先,201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72.63亿元,旅游业年游客接待量近4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200亿元;从发展平台看,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一座古城为整体打造的文化产业园区。 一斤花生行情好时不过卖上五六元,但当它融入了文化“色香味”,成为开封麻辣花生、花生糕等远近闻名的小吃品牌后,身价立即倍增;背街小巷常见的传统小吃摊点,在许多城市只是一个小康之家的衣食来源,但在开封它们与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商业模式融合后,就变成了集观光、餐饮、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商旅项目,吸纳的就业、创造的综合效益,不逊于工业企业……开封的探索实践,让“文化+”在这座古城中释放出强大的融合力、创新力。 开封在“文化+”行动计划中提出,每年用好3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和5000万元旅游业发展资金,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左右,文化企业数不低于2000家。 |
开封推出全国首份“文化+”行动计划打造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5-10-09 17:02:00